四大名园之一,东莞可园探秘
陈平:各位观众,欢迎收看华厦探秘之地名故事。讲起广东四大名园相信很多朋友都很熟悉,四大名园包括:一、顺德清晖园,二、佛山梁园,三、番禺余荫山房,四、就是这期节目我们要介绍的东莞可园。东莞可园,它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也就是年,距今多年。当时可园占地面积3.3亩,庭园内一楼、五亭、三桥十九厅,动静兼有,雅俗共赏。前人有对联这样赞美可园,上联:可羡人间福地,下联:园夸天上仙宫。而可园之所以闻名于海内外,其实已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建筑特色,而是可园作为岭南画派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走宝,跟住华厦探秘一起去探访一下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可以之园。 来到可园,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叫可园?可园究竟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关于可园的名字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可园落成之后,主人邀请文人雅士游园赏景,平日里脱口成章的才子,这个时候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几乎异口同声地说两个字:可以,可以!可园也就因此得名。也有人认为,可园是主人的自谦之词,即是“可以之园”的意思。不过,可园主人的侄子在《可轩跋》里透露,主人在仕途上三起三落都能顺其自然、乐天安命、怡然自可,所以园名叫可园。园内有很多景点也都是以可字命名的,如可轩、可堂、可亭、可舟等,好像在向“可”字再三致意。 陈平:讲真的,如果四大名园的园名,我较为中意可园这个名。尤其是可园的可字,既有好意头,读音读起来,不管是粤语或是国语都很有韵味。难得可园的主人当时想到这么好听的名,如果这样说可园的主人是谁呢?他又有些什么传奇故事呢?看下去。 可园的主人叫张敬修,他23岁那一年靠捐钱买到了一个官位,但他并没有躺在虚名之上。受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响,他参与修筑炮台、抵御外敌,朝廷得知后就调他到广西任职。让他带兵平定那里的动乱。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五年的戎马生涯,身经百战的张敬修,换来的却是朝廷和上司的不信任。他不得不以“弟亡母病”为理由,提出辞呈,回到东莞。 建造可园,就是从这次落难之后开始的。但是,刚开工不久,洪秀全就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朝廷再次让张敬修到广西平复动乱。张敬修在东莞精选三百壮士,火速奔赴广西救援。后升职为广西按察使。出乎他意料的是,就因为浔阳一地的失守,他又遭遇到革职留任。之后又在一次战斗中受伤溺水,险些没了性命。获救之后的张敬修,以养伤为由,再次回到东莞。 这个时候的可园已经初具规模了。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当张敬修还在养伤的时候,英法军舰进犯珠江口。于是,两广总督又请张敬修前来助阵。虽然伤痛缠身,但是张敬修以国家安危为重,带着长子张振烈,火速赶到军前效力。随后他又督军东江,在梅州与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将,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获得胜利后,朝廷第三次调任他为江西按察使兼布政史。但是,上任才半年时间,39岁的张敬修就因为疾病缠身,不得不第三次回东莞疗养。 陈平:张敬修,东莞博厦人。可能很多人以为张敬修是一介武夫,错!张敬修在战场上有勇有谋这样不假,不过,琴棋书画他也样样精通,真是名符其实文武双全。而且,他还很中意交往文人墨客,那岭南画派之父居巢、居廉就是他的坐上宾。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张敬修为何花这么心思修建这座可园。 其实,张敬修之所以建造可园,是因为他还有一个更高远的目的,那就是营造一个以文会友的良好环境。他希望自己能够武功垂世的同时,也能以风雅扬名。张敬修本人喜好诗词书画,当时就得到“秀逸天成,笔墨超绝”的好评。他亲自为可园赋诗,撰写题记题跋和铭记,字里行间见不到一点武夫狂悍的感觉。他的心愿是“散作人间翰墨香”。 在张敬修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化人。无论谁来可园吟诗作对,他都热情款待;谁来挥毫作画,他都会买花卉鸟虫给他们写生,而且还管吃管住。深受他关爱的书生简士良因此感叹说:“修到此生宜此地,主人风味最清华”。 在可园的宾客当中,“岭南画派之父”居巢、居廉与可园主人张敬修的关系最为密切。张家和居家本来就是世交,张敬修在粤西做官的时候,他还帮居巢、居廉在军队中也找到相关的职位。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就长达十几年。居巢、居廉利用这些机会游山玩水,大大地开阔了视野,绘画技术有了很大的长进。有一次,张敬修平定了动乱,捷报不断地传回来,于是居巢就画了一幅《连捷图》送给张敬修。画中的“莲子藕节”和题的诗,“闭门弄翰聊颂祷,好音旦夕传飞邮”,表达的正是居巢对张敬修的“一片忠诚”。 又有一次,张敬修的军队陷入险境,大臣官僚们很多都早早就逃走了。但是居廉一点也不动摇,张敬修就问居廉为何不逃走,居廉回答说:“你为国家,我为知己,两无憾矣”。张敬修听完之后感慨地说:“真是肝胆之交”。居巢长期居住在可园里面,他把可园里的景物作为写生绘画对象。居巢、居廉跟张敬修之间,既是好朋友,又是诗书画的合作者。在“二居”的画上,就经常有张敬修的题诗,居廉还介绍学生高剑父到可园练习作画。陈树人与高剑父、高奇峰,后来开创了岭南画派,可以说张敬修和可园为岭南画派的形成,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与此同时,“二居”的绘画艺术也为可园增色不少。 陈平:好啦,讲了这么多张敬修其人其故事。我们现在马上转回来,看一下,可园有什么奇特之处。 可园景观之所以奇特,就在于它的布局能够以小见大,在仅仅平方米的园内,亭台楼阁、厅堂轩院、山水桥榭一应俱全。大小式样不同的个门口,和迂回曲折的环廊贯通整座园林,组成封闭式的庭院,布局错落有致,互相呼应扑朔迷离、处处相通。可园的景观非常精巧,走进“草草草堂”,却没有一点草草建成的痕迹,只有屋檐下铺着一排稻草,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张敬修戎马一生,喝的水里有尘,吃的饭中含沙,住的是丛林,睡的是草地,饮食起居往往草草了事。虽然现在回到可园居住,他也不允许自己养尊处优。于是,他用“草草草堂”来警示自己和亲朋好友。 然而草草草堂,和园内所有的建筑一样,修建的时候都是精益求精。比如接待客人的“可轩”,又叫作“桂花厅”,它的地板用板砖和青砖加工成桂花的形状。为了确保质量,在铺砖的时候张敬修规定,每人每天只能铺设一块砖,多了不但没有奖赏,反而要受到惩罚。 可园景观的设置匠心独运,一座“似亭剩半边,似屋少三面”的半边亭,不但形状奇特,而且名字也很别致,就叫“擘红小榭”。“擘”在广东话里的意思是剥,“红”指的是荔枝,顾名思义“擘红小榭”就是品尝荔枝的场所。可园主人张敬修,还因此特意种植了多棵上品荔枝,每逢收获的季节,就邀请亲朋好友一边品尝果中珍品的色、香、味,一边吟诗邀约苏东坡永作“岭南人”。别看现在的可园山水相绕,其实原本可园是有水无山的,这也是它美中不足的地方。而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可园主人张敬修特地用人工堆砌了一座石山,山体用的是海边珊瑚礁,山坡种植金丝草,登山有“花之径”,山顶有“拜月台”。山的形状像一头狮子,于是人们称它为“狮子上楼台”。 不过园内人造的石山毕竟缺少了些气势,也不是天然形成,因此主人就在可堂的基础上,加盖了可楼。可楼建成之后,四周的黄旗山、莲花山、罗浮山也就一览无余了,大有“万物皆备于我”的壮观景象。尽管是这样,张敬修还是不满足,他又建了邀山阁,营造“空谷来风,高山占云,不期然而然者“的佳境。邀山阁就是可园的最高建筑,这在年前也是县城的最高建筑。 陈平:睹物思故人。在可园落成后14年,也就是年,可园主人张敬修就病故于可园,时年41岁,很可惜英年早逝。也从此,可园开始荒凉破败。直到年可园才得以重修,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可园新建了岭南画院和可园博物馆,真是可喜可贺。好啦,多谢收看本期华厦探秘,我是陈平,各位观众,拜拜! ▼ 欢迎各团队或个人全方位与我们进行资源整合!素材分享、撰稿投稿、联合制作、商务合作! 长按识别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tp/5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降雨又降温这个国庆长假,金坛最低温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