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研究

桐城历史人物名号考略(二)

李国春

作者:李国春,男,年生,安徽桐城人。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文史资料学术研究会会员;安庆市禅宗文化研究会理事;安徽作家协会会员;皖雅吟社社员;政协桐城市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桐城地域文化研究者。在古代士人的意识里,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穷达观根深蒂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1]也。通常意义上,“独善其身”教人修身齐家,“兼善天下”则心怀登车揽辔之志。本文所考论的两位桐城历史人物,他们的人生或跌宕,或侘傺,对于儒家所持守的穷达观却有着独特的诠释,而其各自名号中所蕴藉的文化意义,皆彰显出高逸的君子特质。方维甸:苍松挺贞干方维甸,字南耦,号葆岩,直隶总督方观承之子。其名“维甸”盖取自《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昀昀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2]《小雅·信南山》“传序”说,此诗乃“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3]所谓“君子思古”亦即君子效法三代古圣人实施王道,治理天下。“诗”虽为讽恶之作,却始终在教导士君子去为国建功立业,具有称美的意义。这几句诗的意旨,周振甫先生《诗经译注》[4]是这样译释的:申展那终南山,只有禹来治理它。平整那高原和洼地,曾孙曾孙种过它。我划疆界和治理,田亩从南到东我治它。先看第一句“维禹甸之”。“甸”字有数种解释,《说文》解作“天子五百里地”,此为“甸”之本义。古代以王畿为中心,由近至远五百里为一服,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甸服”乃天子脚下之土地。“甸”又引申为“治”,《康熙字典》释“甸”曰:“又治也。《书·多士》: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传:天命汤更代夏,用其贤人治四方。”此即上述所引《诗》中“甸”之义。“维甸”之名,名副其实。作为一代名臣,方维甸一生勋业卓著,堪称国之干城。而其一生经历,实不平凡。清代余金《熙朝新语》载:方恪敏公(观承谥号)年六十一生维甸,时为中秋节前一天,有弄璋之喜,恪敏公赋诗云:“与翁同甲子,添汝作中秋”。又载:

高宗闻之喜甚,抱至膝前,解所佩金丝荷囊赐之。[5]

方维甸年少即孤,“既孤,纯皇帝以(恪敏)公故,赐为中书舍人,成乾隆庚子恩科进士。”[6]惜抱先生《祭方葆岩文》称他“弱冠授官,旋复登第”。[7]乾隆四十一年,皇帝巡幸山东,方维甸以贡生迎驾,授内阁中书,充军机章京;四十六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历郎中。五十二年,从福康安征台湾,赐花翎。迁御史,累擢太常寺少卿。又从福康安征廓尔喀。嘉庆十四年,擢闽浙总督,甫上任,值台湾嘉义、彰化二县械斗,命往安置。事毕,上疏陈安边之策:

台湾屯务废弛,派负查勘,恤番丁苦累,申明班兵旧制,及归并营汛地,以便操防;约束台民械斗,设约长、族长,命管本庄、本族,严禁隶役党护把持;又商船贸易口岸,照牌不符,定三口通行章程,杜丁役句串舞弊。

诏旨允行。以台俗民悍,命总督、将军每二年亲赴巡查一次,著为例。[8]

方维甸年幼时“已有父风”[9]。其坚忍性格养成,受其父、祖之影响甚大。清人余金《熙朝新语》载恪敏公年少时事,说他祖、父遣戍卜魁后,兄弟二人万里探亲之艰辛:公弱冠归金陵,家无一椽,借居清涼山僧寺。有中州僧知为非常人,厚遇之。公与兄观永往来南北,营菽水之资,重趼徒步,并日而食,怡然安之。清代袁枚称方观承年轻时艰难困苦而百折不挠:

边风塞雨,濯涤肺腑。担簦往来,固其筋骸。

操心虑患,既危既深。一朝遭际,百炼精金。[10]

这是后人对维甸的父亲少年困乏其身而不失远志的真情纪录,而少年方观承超人之性格又是在其父祖辈坚韧不拔之家风中陶铸而成的。

(方观承像)

惜抱先生在《方恪敏公家传》中说:“桐城方氏自明以来,以文学名数世矣,而亦被文字之累。”[11]所谓“被文字之累”,即方氏一门自拱乾先生以下,受顺治九年壬辰科会试、顺治十四年丁酉江南科场案和康熙五十二年《南山集》案牵连而三次遣戌绝漠的不幸遭际。令人惊叹的是,方氏四代受遣,到了方观承这一代,而门庭复振,方观承及子维甸、从子受畴三人均贵为总督。对此,近人徐世昌在《晩晴簃诗汇》中感慨:“沃园(方式济)子恪敏公观承、孙勤襄公维甸,两世节钺相承,方氏之废兴,洵不可测也。”桐城马其昶也击节赞曰:“一门之内,三秉节钺,何其盛也!”桐城桂林方氏为邑中望族,文彦代出,簪缨累世,窃以为这些都是表象,方氏留给世人最宝贵的东西是其文化精神,而文化精神之要义是君子风骨。方维甸这一支自十二方大美公以下,洎方拱乾、方孝标、方登峄、方式济等辈,代擅风雅,个个风骨凛然。清乾隆时方楘如在为其先世《述本堂诗集》作序时说:

吾家系自西陵,而居皖桐者为大,名人魁士,自前代率磊落相望,上之穷讨六籍,恢博而贯统,自成一家书。他若摛风裁兴,意语铿耀,诎五指而顿之,即王氏过江,人人有集,一似无所与让。[12]

且看方维甸先祖方拱乾先生,其为“诸生时,辄以天下为己任。”[13]“虽流离播迁,无一日辍吟咏,凡其忧喜悲愕、感慨闲适、以迄文章声气、尺牍邮简所不能抒写者,悉寓之于诗。”[14]所作《何陋居集》自序云:“流离荒塞,凡一千日,得诗九百五十一首。……纵观史册,从未有六十六岁之老人,率全家数十口,颠连于万里无人之境,犹得生入玉门者。”“此白头老子,崛强犹尔,尚能于万死中自写胸臆,庶几与少陵“他乡阅暮迟,不敢废诗篇”之意仿佛其百一乎!”[15]如《宁古塔杂诗》[16]云:

自然成太古,不用闭柴门。心死身偏寿,形卑道更尊。

又云:

颜居曰何陋,岂敢拟宣尼。忆昔阳明子,流离瘴海时。

平生仰止处,传诵谪居诗。仿佛如相对,高踪良可师。

先生虽身处绝域,艰苦备尝,犹希圣崇道,怡然自乐,此是何等胸襟。方维甸曾祖方登峄,工部主事,因《南山集案》遣戍卜魁,在戍所“虽处绝塞寒天,手一编,终日忘其身在难也。”[17]其《至卜魁葺屋落成率赋十首》云:

蘧庐岂复分华陋?安堵飘蓬共此生。

经营绝漠,仍有颜子之乐。虽蒙难关外,而胸次萧然。清代黄叔琳为《述本堂诗集》作序称其“不以颠沛失性情之正。”[18]此亦可视为方氏一门身处绝域,愈挫愈奋的真实写照。迨至十六世方观承、观本兄弟、十七世方受畴、维甸亦皆工诗,诚如杜工部所云“诗是吾家事”也。方维甸先后任闽浙、直隶总督,早年于乾隆己酉典试广西,甲寅又典顺天试,分校礼闱会试;值军机处,出入禁闼,决事无一延滞。其“勋业铭钟鼎,垂竹帛,不以诗文重。然公性喜读书,虽案牍戎马之交,曾不释卷。工研制艺,屡典文衡。闻有奏议诗文稿一笥,门者误为废弃文卷,焚之,公为之悯怅者逾年。”[19]其《寄朱干臣吏部》[20]诗云:苍松挺贞干,不共桃李芳。时鸟竞喧啾,不与鸿鹄翔。……。特立万物表,高风仰羲皇。又云:夸父思逐日,愚公欲移山。精专恃志锐,宁复怯险难。赠答之咏,藉以表明自己的节操。惜抱先生为方维甸写祭文盛赞其功勋:

建牙树纛,沧海南凭。鲸波飓风,谈笑载承。

万里台湾,如涉沟塍。内治外攘,惠洽威棱。[21]

一代名臣,“内治外攘”,一生都在效法古圣人,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实现治国安邦之宏图大志。“维甸”其名,何敢愧对?

(方维甸像)

李雅:夕照坐香台李雅,字士雅,别号芥须。其号盖取自《维摩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22]《维摩所说经》是大佛教著名经典,又称《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其“不思议品第六”中,以平常生活中的事例说不可思议之理,发究竟解脱之趣旨。经中所谓“解脱”,《佛学大辞典》释曰:

“解脱者,三昧之异名也。三昧之神用,巨细相容,随变化于法,自在无碍,离一切之系缚,故云‘解脱’,《维摩经·不思议品》所明之一端也。”[23]

《维摩诘经》中的“芥子纳须弥”是中国哲学史上颇具意味的一个著名命题。“芥子”譬喻极小之事物,因其极具哲理,常为经典名著所引用。如白居易《僧问》中就有一段问话:“《维摩经》不可思议品中云:‘芥子纳须弥,须弥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岂可芥子之内入得须弥山乎?’”[24]《祖堂集·归宗和尚》有则故事也颇具意味:有位名叫李万卷者,通过白侍郎相引,礼谒归宗和尚。一日,李万卷问和尚:“教中有言:‘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时人不疑;芥子纳须弥,莫成妄语不?”师却问:“于国家何艺出身?”抗身对云:“和尚岂不知弟子万卷出身?”师云:“公因何诳勑?”公云:“云何诳勑?”师云:“公四大身若子长大,万卷何处安著?”李公言下礼谢而事师焉。[25]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将“芥子纳须弥”这一佛学命题称之为“万法互摄”。他说:

现实世界中各个事物,即所谓事者,虽万有不同,而皆圆融互摄。

须弥山可纳于芥子,而芥子旧质不改,须弥大相如故。此就空间言之,更就时间言之。[26]

何谓圆融?《佛学大辞典》释曰:“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27]何谓互摄?唐君毅先生说:“一切存在之物体,皆各是一义上之能感觉之‘主体’。此诸主体与主体,则可相摄又各独立,以成其散殊而互摄。”[28]以上就“芥子纳须弥”相关概念作以浅述。佛经奥义,非常人所能通晓,但就通常意义上理解,既然万物互摄,其中亦包含着事物之间相互转化,生死、荣枯、进退、沉浮、穷达皆是一时之相,故揣测李雅先生晚年取此佛典以自号,其真正意图或在此处?李雅一族系桐城龙眠李氏,乃北宋李伯时族裔。其高祖李春,登景泰庚午乡榜,官至侍御,可见先生门第并不寒微。潘木崖先生称他“少岐嶷,有文名,里中士大夫争游扬恐后。”[29]他年轻时寄居岭南,以寓客应童子试,受到督学林佳鼎的器重,补博士弟子,以拔贡生任江西崇义县教谕。后因战乱举家归桐城,不幸中途妻、子相继亡故。先生中年痛丧妻儿,生活窘迫,他在《无家叹》诗中叹息:“岭海归后妻儿亡,南走金陵北渔阳。”[30]在《九江舟中呈王子云》诗中更道出其晚景之悲凉:“小艇孤灯长夜雪,远村荒圃断桥梅。伤心同是无妻子,芦苇萧萧哭不同。”[31]后又遨游吴越间,晚年归隐于桐城东郭外,颜其堂曰“东皋”,而“性不偕俗,村居雅非所乐,日步屧入城市,与故旧门生相酬唱。”[32]“贫窭依人,进止不能自主,每欲买舟迎致,而囊箧萧然。”[33]先生归居桐城常以读书作诗文自乐。其《重九无菊作催菊花诗寄广陵袁山人》诗云:“满天风雨闭柴门,独取陶诗数回读。”“陶公采菊东蓠下,南山当户不须借。”[34]李雅有诗述其号,他在《后乞米行》诗中写道:

野夫年来号芥须,芥与介角音无殊。此处贪取胡为乎?

醉翁之意不在酒,静观世态良非迂。[35]

可知其号“芥须”,当取自归居桐城之后。先生一世穷困,至老来落泊穷愁,到了靠人接济的地步。他在《乞米行序》中说:“颜鲁公居长安,炊烟不继,书帖乞米;陶元亮彭泽归后,村中乞食。史传侈为佳话。”[36]因效前贤作《乞米行》《后乞米行》长歌。在《乞米行》诗中咏道:“野夫少年能饮酒,一饮辄欲倾五斗。二十年来饮不多,向晚亦持杯在手。”而今“无端寄庑东门东,主人难遇皋伯通。眼看秫稻黄金色,那得面上春桃红?”[37]穷愁潦倒,竟长时间未能一饮为快了。《乞米行》诗写出后,邑中名士皆慷慨解囊,对此,诗人作《后乞米行》以答谢:“野夫年来殊短气,田家酒熟不知味。客冬草得乞米诗,见人开口缩如猬。”[38]窘迫之况溢于言表。尽管物质生活贫困,但精神有所依托,这从他的诗作中可以体味出。先生篇什甚富,所作诗多沉郁悲怆,而部分诗作蕴含禅悦玄旨。兹仅罗列其部分诗句如下,以见先生高蹈之志。《晚望天柱》:不与浮屠别,将无佛指同。[39]《削发诗》:欲削丝丝辫,投闲萧寺申。[40]《梅檀林听休上人讲参同契》:一部《参同契》,三年看未通。自从来白下,不觉入玄中。玄旨诸家诲,高谈释子工。伯阳如可作,应欲拜休工。[41]《方奕于四松园》:到门幽侣集,出郭老僧逢。[42]《再游虎丘》:爱僧休静室,听鸟啭高枝。[43]《豹人衲衣成》:独寻《高士传》,特制老僧衣。稳著行樵径,闲披上钓溪。[44]《小坐埘斋豹人出无道人画幅查伊璜内绣观叹久之遂有是作》:画笔王摩诘,神针薛夜来。绝无指爪迹,惟见雪霜堆。[45]《游香山寺》:“招提僻在碧云窝,山脚行来两箭多。……八百年间香草寺,蕙兰春满遍坡陀。”[46]云云。读其诗,观其号,先生已然作出世之想。他晚岁穷愁潦倒,欲买山种菊,却囊中羞涩,他在《咏怀·其二》诗中叹道:“照水凄凉双鬓改,买山惭愧一钱无”[47],于是只有寂然逃禅,求得心灵上的解脱,如《张龄若蟋蟀窝》诗:“共人论古法,闭眼入禅那。”[48]他后《四松自汉中解组归里门》诗“归计诗千首,逃禅水一方”[49],既是赠友之作,更是藉诗以自况。而《答张如三雨中见怀》一诗,既是对自己坎坷生命的回顾检讨,更是借此以表达寂寞余生的精神追求:“铸错已经成往事,逃禅端合趁来时。”[50]而另一首《雨后望梅山乞无可大师画绢》诗“欲借唯摩手,中添居士庵”,[51]更可窥见其向往读诗参禅的寥落心境。但李雅游历归来后,并未一味枯坐念禅。他对世人最大的贡献是,与邑贤何存斋永绍先生一起编纂了自明以来桐城古文家文集《龙眠古文》一集二十四卷,文端公张英为《龙眠古文初集序》[52]云:芥须、存斋惧先业之不彰,搜罗评定为若干卷,梓而传之。吾里数百年来之人文阐幽光而发潜曜,甚盛事也。《龙眠古文》所辑录的桐城乡先辈文章,是桐城古文派的源头。可以说,在“桐城派”开宗立派之先,自明代以降,桐城士人创作了大量雅正的古文,己经形成一支浩荡的古文创作队伍,而南山、望溪先生已然是这支队伍里最重要后来者,他们心摹手追,从中汲取养分,渐成自己的文章风格,为“桐城派”开创做好了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准备。这点,李、何二先生功不可没。张英又说:

二公之意宁惟是文焉而已乎?俾吾里先正之子若孙,由昔人之文章,追溯其道德、学问、事功、经济、器度、识量,而发其尊祖敬宗之心,启其崇学返古之志。则是编也,又不仅桑梓恭敬之心,桮棬口泽之思而已也。海内之人,平昔仰止先正之音容者,今复得诵习其文章,而因以想像吾里山川、风气、人物、邑居之概,亦於是焉赖之。

文端公这篇序,肯定了李雅、何永绍为裒集桐城古文所作出的贡献;更确立了《龙眠古文》在桐城文学史上的地位:“裨掌故而存国是,可以上佐金匮石室之藏。”[53]可见世人对李、何二先生的推重,而李雅又领衔主导,功莫大焉。《龙眠古文》仅以区区数十卷帙包罗我乡邦百代华章,扢扬凤藻,其“芥子纳须弥”之说,可又得一解焉?李雅先生以八十有二之遐龄终其天年。其挚友潘木崖先生在《龙眠风雅》为其作传写道:“先生在日,已预砻碑一通,属予与西渠题之曰“东皋李芥须之墓。”[54]完稿于庚子末伏日

参考文献(向上滑动阅读)

1.《孟子译注》第页。中华书局年2月第3版

2.《毛诗传笺》卷第十三,第三一一页。中华书局年11月北京第1版

3.《毛诗传笺》卷第十三,第三一一页。中华书局年11月北京第1版

4.周振甫《诗经译注》卷五,第页,中华书局年4月北京第1版

5.清?余金《熙朝新语》卷八,第页,上海书店年1月第一版

6.《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后集》卷五,第三一二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7.《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后集》卷五,第四0五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8.《清史稿?列传》卷三百五十七,第一一三三三页。中华书局一九九八年一月北京第一版

9.《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后集》卷五,第四0五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10.袁枚《太子太保直隶总督方恪敏公神道碑》铭文。转引自《述本堂诗集?》第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11.《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后集》卷五,第三一一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12.《述本堂诗集?序》第3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13.潘江《龙眠风雅》初编卷二十二,第七四一页。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14.潘江《龙眠风雅》初编卷二十二,第七四一页。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15.《何陋居集?甦庵集》第4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4月第1版

16.《何陋居集?甦庵集》第20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4月第1版

17.《叔本堂诗集?宁古塔纪略》第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18.《叔本堂诗集?宁古塔纪略》第页。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19.徐璈《桐旧集》卷四,第八页。民国丁卯九月用原刻本影印版

20.徐璈《桐旧集》卷四,第九页。民国丁卯九月用原刻本影印版

21.《惜抱轩诗文集?文集后集》卷五,第四0六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22.《佛教十三经》第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9月第一版

23.民国?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五八一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24.民国?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一二五七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25.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卷第十五,第六八三至六八四页。中华书局年10月第1版

26.《中国哲学史》第-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27.民国?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第二三三七页。上海辞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28.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第2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2月第1版

29.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三三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0.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四六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1.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八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2.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三三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3.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三三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4.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三九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5.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0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6.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五九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7.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0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8.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0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39.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一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0.同上

41.同上

42.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三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3.同上

44.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五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5.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六八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6.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八一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7.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七九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8.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七二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49.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七三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50.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八二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51.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七五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52.《张英全书》上册卷四第二九九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1版

53.《张英全书》上册卷四第三0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年6月第1版

54.潘江《龙眠风雅》续集卷十五,第三七三四页。黄山书社黄山书社年11月第1版

y

1.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

2.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创者。

3.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4.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zz/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