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震培雅俗共賞賡歌一絶清代岔曲風雨歸
鮑震培,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教授,著有《中國俗文學史》等。 摘要:岔曲是用於演唱的俗曲,發源於清代的北京,至今仍以曲藝單弦的藝術形式流傳。《風雨歸舟》是岔曲中景物類題材的代表性文本,其群曲的特點是描述“風雨”和“漁舟”的情景。《卸職入深山》和《疾風驟至》是群曲中知名度最高和最流行的名篇,前者的母本可能是《懶去鋤田》。精練濃縮的謀篇藝術、昇華主題的藝術價值、雅俗共賞的藝術格調,是《卸職入深山》一曲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清代岔曲《風雨歸舟》《卸職入深山》 一 岔曲概述 岔曲作爲北京曲藝的一種,相傳起源於清朝初期,據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載: 文小槎者,外火器營人。曾從征西域及大、小兩金川,奏凱歸途,自製馬上曲,即今八角鼓所唱之單弦雜排(牌)子及岔曲之祖也。其先本曰小槎曲,簡稱爲槎曲,後訛爲岔曲,又曰脆唱,皆相沿之訛也。此皆聞之老年票友所傳,當大致不差也。[1] 另有與其類似的説法,見《昇平署岔曲》之引言,所不同之者,“文小槎”爲“寶小岔”。歸納諸文獻的説法,即乾隆三十六年秋,乾隆帝派兵前往邊疆平定叛亂。征戰六年,軍隊終於得勝還朝,八旗軍士一路“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而這些凱歌傳説是由一名叫寶小岔的根據當時盛行的高腔脆白編創而成。後來,取小岔的諧音而稱“岔曲”。另據今人王素稔之研究成果,在他的《八角鼓與單弦》一文中提到,康乾年間北京盛歌童小唱,所唱爲明清俗曲,除唱外,也唱坐腔岔曲。八角鼓之岔曲,應該是坐腔岔曲之延續,是滿族接受漢文化的結果。[2]這種岔曲爲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娱樂项目,是乾隆年間流行於北京曲藝班社“檔子”裡的一種俗曲,有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岔等多種曲調。 京城裡演唱岔曲的班社,起初多爲票房性質,叫作“子弟八角鼓票房”。岔曲的演唱原無固定形式,或坐或立,馬上步行隨意而歌,傳入北京後,逐漸形成由藝人直身站立,手執八角鼓彈擊節拍而歌唱,另一人坐彈三弦伴奏的固定形式。八角鼓是一種用手指彈擊的樂器,紅木蒙蟒皮,骨頭鑲嵌,八面有二十四個銅鈸片,即意爲八旗和二十四固山(八旗的一種建制單位);挂兩條中國結穗子,代表穀秀雙穗、大清一統、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之意。王公貴族用黄穗,八旗子弟用紅穗,生意門用藍色、黑色穗子,以示社會地位之區别。 八角鼓 岔曲的基本唱腔結構是一段六句或八句,故又有“六八句”之稱,分曲頭、曲尾兩部分,中間有一個大過門。曲頭、曲尾中間也可以加數子、牌子,使一段的篇幅擴充到十數句、數十句。岔曲按十三道轍叶韻,每段唱詞都是一韻到底。從篇幅上説有小岔、中岔、長岔,少則幾十字,又稱六八句脆唱,多則數百字,也有千餘字的岔曲,每首均不留作者姓名。長岔又名大岔曲,在曲詞中嵌入一長串用數板連接的嵌句。演唱時節奏明快,唱腔多變,高低起伏,一氣呵成,形成了特有的北京韻味。 《風雨歸舟》即是其代表性曲目之一。岔曲盛行於清中期,經久不衰。從文獻來説,岔曲既有《車王府曲本》《昇平署岔曲》《岔曲選存》《岔曲彙編》和百本張、别埜堂等民間書坊抄本,也有《霓裳續譜》《白雪遺音》等刻本流傳。年傅惜華先生所編《北京傳統曲藝總録》,收録岔曲曲目首。 《北京傳統曲藝總錄》書影 表1岔曲主要抄本及刊本情况[3] 岔曲誕生迄今已二百餘年,盛行於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朝内,在其後的發展中,岔曲成爲八角鼓、單弦的主要曲調,用作曲牌聯套體的曲頭和曲尾,同時也可單獨演唱。岔曲在20世紀30~40年代再展風華,至今仍活躍在京津地區的曲藝舞臺和票房演出中,是展現我國傳統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 岔曲的内容十分豐富,具有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凡京城人家宴集喜慶,常邀擅此道者説唱。旗籍子弟以此爲榮,稱作“票友”。其創作者囊括名公鉅卿、文人墨客,里巷市井之謡,蓋“風花雪月之詞,登山臨水之作,蔚然並興”[4],四時景物、節令習俗、閨情遣懷、文賦讚咏、叙事文學、吉頌綴言等無所不包,其詞亦雅亦俗,表現了“自然、真摯、奇俊、生動”[5]的藝術特點。 二 《風雨歸舟》群曲 以岔曲説唱的《風雨歸舟》,屬於景物類岔曲,這一類岔曲以春夏秋冬四季景觀、山川秀色與節令風光爲描寫對象。《風雨歸舟》描寫的是“風雨”和“漁舟”的情景,皆爲“乘舟之人”“岸上之人”眼中所觀之,耳中所聞之,氣氛所感之,並且唱詞各有千秋。因爲有多個類似題材岔曲,只好按照首句詞語和十三轍來區分,所以以下曲目皆可習慣性地稱爲《風雨歸舟》,它們是: ①《奇峰縹緲》(摇條轍); ②《過山林狂風如吼》(由求轍); ③《烏雲起,滚滚沉雷一聲響》(江陽轍); ④《風聲緊,呼號之聲天地震》(人辰轍); ⑤《風雷大作》(梭波轍); ⑥《風平浪静》(中東轍); ⑦《揮舞芭蕉扇兒》(小言前兒); ⑧《卸職入深山》(言前轍); ⑨《疾風驟至》(一七轍); ⑩《銀河耿耿明如水》(灰堆轍); ?《清風送小舟》(由求轍); ?《寂寞無神兒》(小人辰兒); ?《晴空皓月》(乜斜轍); ?《湖水蕩漾一鑒開》(懷來轍); ?《漫天雲霧》(姑蘇轍); ?《避暑林泉下》(發花轍)。 這些岔曲大多來自清朝和民國的抄本,如《吴逢吉抄本》《岔曲册子》《務本堂抄本》《勝國遺音》等,習慣以轍口來區分。 在《風雨歸舟》組曲的比對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的内容雖然是寫景,但却是强調景中有人的。生活場景世俗化,不泛空靈,接地氣、煙火氣,俗人俗事,人情人性,正是俗文學區别于一般文人詩歌的特徵。“風雨歸舟”圍繞着漁舟和漁翁的活動而展開,如《過山林狂風如吼》:“過山林狂風如吼,堪堪的大雨臨頭,獲金鱗漁翁擺槳蕩孤舟,恰似那一葉飄飄在水面浮。望長空電掣雷鳴風雲驟。慌得他隨風冒雨入中流,顧不得緑柳村頭魚换酒,眼難睁遍身雨打蓑(卧牛)蓑衣透。見天連水密雲稠,難辨村店與林丘。風雨催天緣凑,來至在小灘頭,攜魚曳纜忙登岸,抛篙系孤舟。猛回頭,但則見,貪午睡的小牧童兒,他在那,雨地裡哭著去找牛。”此曲簡潔而生動地描述了在疾風驟雨中一葉漁舟與風雨搏鬥的情景,當漁翁歸舟登岸後看到一個“小牧童兒,他在那,雨地裡哭著去找牛”,情趣盎然,正是此篇的生花妙筆。此曲後來成爲京韻大鼓名段《風雨歸舟》。 三 《卸職入深山》和《疾風驟至》 群曲中知名度最高和最流行的有兩種,即:言前轍的《卸職入深山》,因演出頻率高,習慣上也叫《風雨歸舟》;一七轍的《疾風驟至》,通常被稱作《反風雨歸舟》。二者堪稱短篇岔曲的“雙璧”。《卸職入深山》一氣呵成,在演唱的裝腔韻律方面比《疾風驟至》略勝一籌,至今演唱不衰。但在格調方面,後者更加趨雅。若論文學性,可謂手法各異,各有千秋,不分伯仲。下面我們的考量主要集中在兩篇作品的文學性方面。 先看《卸職入深山》: 卸職入深山,隱雲峰,受享清閒。悶來時撫琴飲酒,山崖以前。忽見那西北乾天風雷起,烏雲滚滚黑漫漫。(過板)唤童兒收拾瑶琴,至草亭前。忽然風雨驟,遍野起雲煙。吧嗒嗒冰雹把那山花兒打,咕嚕嚕的沉雷震山川。風吹角鈴噹啷啷地響,唰啦啦啦大雨似涌泉。山窪積水滿,澗下似深潭。霎時間雨住風兒寒,天晴雨過風(卧牛),風消雲散。急忙忙,駕小船,登舟離岸至河間。抬頭看,望東南,雲走山頭碧亮亮的天,長虹倒挂在天邊外,碧緑緑的荷葉襯紅蓮。打了來的滴溜溜的金絲鯉,唰啦啦放下了釣魚竿。摇槳船攏岸,棄舟至山前。唤童兒放花籃,收拾蓑衣和魚竿。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在長街换酒錢。 開篇點題,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主要人物有賦閑官員的背景身份,有童兒伴隨,在山崖前進行撫琴飲酒的活動。當天氣突變時,移至草亭避雨,在這裡以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一場暴雨的全過程。曲詞描繪了風雨、雲煙、冰雹、山花、沉雷、山川、角鈴、山窪、深潭的情景,層次由遠及近,有聲有色,有始有終,動感十足。短暫的雷雨過後,人把船摇至河中間,抬頭看到:藍天白雲,長虹倒挂,緑荷紅蓮,一派雨過天晴、清新如畫的景象。人也有極大的收穫,放下釣魚竿,打上來金絲鯉,然後摇槳攏岸,歸家煮魚换酒,其樂無窮。 此篇岔曲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一次山溪行舟遭遇雷雨的全過程,始終以人物的視點欣賞風景,但又不是純静態的描寫,人物的活動也貫穿始終。更重要的是人物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是一般對山居景色的欣賞,而是發現暴雨中景物的美、雨後景物的美,由此獲得不一樣的新鮮的感覺。最神奇的是最後兩句,“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那長街换酒錢”,表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既自給自足,又經濟利市,既隱居逍遥,又不離市俗,既能温飽,又有富餘,無論是唱的人、聽的人,都有一種滿足感,這可能是傳統社會中人們最理想化的生活狀態了。這篇作品從開端的“卸職入深山”隱含的寓意,到最後兩句的生活願景全出,超越了風景畫意義,以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高度結合,引起大衆心理的共鳴。 在修辭方法上,使用了大量重疊詞:黑漫漫、吧嗒嗒、咕嚕嚕、噹啷啷、唰啦啦啦、碧亮亮、碧緑緑、滴溜溜。這些形象、真切的形容詞不僅恰如其分地描寫了景物,而且起到很好的抒發喜悦情感的作用。全篇在遣詞造句和具體景物的描寫上始終洋溢著熱烈、積極、樂觀、喜悦、滿足的情緒,《卸職入深山》因具有這樣的正能量受到觀衆、聽衆的喜愛而常演不衰。 再看《疾風驟至》: 疾風驟至,一陣陣寒徹骨,一點點打沙灘,刮倒竹籬。簷挂飛瀑若盆傾,横流滿地漲溝渠。見那行人難舉步,征客住馬蹄,忽見那,江上的漁翁打透了蓑衣飄斗笠,離岸甚遠好著急。(過板) 顧不得緑柳村頭長街巿,賣酒之家酒换魚。忘記了水榭山村深多少里,也辯不出南北與東西;又搭著水連天、天連地,樹連山、山連續,混作了一團宇宙迷。忽聽得風雷大作、地動山摇、樹倒石劈劈哩哩的響,電光奪目把妖邪避。非容易來至在(那)觀瀑石橋(卧牛)將船繫。下船來,向前指,欲往前村訪故知。當此際,雲方薄、風才止,密密如絲牛毛細;河邊擁亂柴,岸上有濘泥。柴扉倒,枯柳劈,殘枝敗葉隨水浮,落花茅草鋪滿地。在那坡兒下卧著一頭驢,原來是,吃醉歸來一老翁,在那橋邊立,手指驢,笑嘻嘻,把話提,他倒説:“驢打前失跌了我一身泥,惟因我,扭項觀瞧、風折酒旗。” 岔曲創作初衷爲八旗文人文字遊戲,講究“寫某不露某”。岔曲《疾風驟至》,因“似風雨不露風雨”,向來爲岔曲愛好者激賞,讚爲大雅之境界。如“一陣陣寒徹骨”,寫風之寒冷;“刮倒竹籬”,寫風勢之大;“一點點打沙灘”,寫雨之落;“簷挂飛瀑若盆傾,横流滿地漲溝渠”,寫雨之大;“江上的漁翁打透了蓑衣飄斗笠”,寫雨之濕;“水連天、天連地,樹連山、山連續,混作了一團宇宙迷”,寫雨之淫;“顧不得緑柳村頭長街巿,賣酒之家酒换魚。忘記了水榭山村深多少里,也辯不出南北與東西”,寫雨中人之凌亂;“河邊擁亂柴,岸上有濘泥。柴扉倒,枯柳劈,殘枝敗葉隨水浮,落花茅草鋪滿地”,寫風雨過後景象,手法頗寫實。最絶的是最後的情景呈現:坡下卧著一叫驢,橋邊站著一醉翁,笑指驢兒對衆人説:因爲我回頭觀瞧風折酒旗,被這驢失前蹄濺一身泥。老翁看酒旗折斷是言風大,驢摔跤是因爲雨地泥濘打滑。在一場大風雨中,人與驢竟然有如此的巧合交集,十分滑稽詼諧。這樣的結尾,表現了岔曲藝術與生俱來的幽默説唱風格,非常具有代表性。 整個段子在“説風雨不著風雨”上下功夫,頗得古代詩論所説“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空靈妙悟之趣。之所以業内人士又給它起别名爲《反風雨歸舟》,一層意思是與《風雨歸舟》平分秋色,另一層意思是反其“俗”趣而行“雅”道。儘管此段在票房業内口碑很高,但在劇場演唱和流傳方面却遠遠比不上前者。何以如此?在筆者看來,曲高和寡可能是一方面的原因,成也雅,敗也雅,成也文字遊戲,敗也文字遊戲。另一方面,景物之外的旨趣———與市井合拍的閒適、樂活、知足的心態,理想化甚至美化生活的願景,“令聽者歡愉”,恐怕也是《風雨歸舟》至今演唱不衰、廣爲流傳的價值所在。 四 《卸職入深山》的母本發現 《卸職入深山》的文本,見於民國抄本《勝國遺音》,而勝國遺音是民國時期北京最大的八角鼓票房。年,名票趙俊亭、桂潤齋聚攏北京五城之勢力,在北京西直門外之朝陽庵,成立了“勝國遺音”子弟八角鼓票房,活動一直持續到年,定期排練和走局,聚集了北京和天津大量社會名流,學者和各界人士創作多篇高品質曲詞,有可能這《卸職入深山》的創製,是吸收了其他“風雨歸舟”組曲的創演經驗的。 文人形象和隱者心態,是這篇《卸職入深山》的獨到之處,我們發現這樣的形象在不少岔曲中存在著。舊抄本《岔曲八十六支》“辭官不做”,塑造了一個“辭官不做,歸林泉,把歲月消磨,每日裡采薪易米在山坡”的文人,一日採薪遇到松下老者,詢問“何處有高士卧”,却被老者勸説“人間甲子須臾事,莫看仙人把棋酌”。車王府曲本岔曲《懶吃國家俸》有:“懶吃國家俸,歸田學務農,無榮無辱心常静。”“歸來時老妻笑獻黄齏飯,稚子侍立捧湯羹,吃一飽,樂無窮。”此二種岔曲都表現了一種悠閒求自適、知足者常樂的心態。 以上兩曲中的主人公皆爲“卸職入深山”的文人,另有一個事於採薪的“樵夫”,一個事於農耕的“耕者”。兩曲中皆呈現撫琴、訪仙的情節,説明主人公具有隱士思想,這樣的主人公已經很接近《卸職入深山》中的主人公形象,然而這樣的曲本題材却未發現與“風雨歸舟”情景有什麽直接的關係。那麽會不會有一個更早期的曲本,直接影響了《卸職入深山》的創作呢?在更廣泛流覽傳統岔曲作品時,我們發現了録自清代舊抄本《岔曲選集》的《懶去鋤田》,看上去是非常的眼熟: 懶去鋤田,怕的是酷熱炎炎,閑行散步到橋邊,但見那沿河一帶好莊田。(過板)舉目一望無邊岸,猛聽得緑蔭深處笑聲喧。原來是,農夫聚飲叙談間,野調高歌唱,行令又猜拳,只吃得醉卧蒼苔午夢眠。猛然驚醒把身翻,霎時間,這才變了天,見黑沉沉,烏雲冉冉過山尖,光閃閃萬道金蛇飄烈焰,呼嚕嚕沉雷響動震雲端,唰啦啦西風吹雨灑莊田。嚇得他慌忙舉步奔茅庵,急忙裡,偏又掉了鞋,丢了一把破蒲扇,這草亭避雨倒安然。霎時間,雨過天晴(卧牛)陰雲散。清風細細擺長衫,勾惹得漁翁登舟忙解纜,唤童兒與我撑著船,身披蓑衣持釣竿,見滴溜溜滿河雨打蓮花瓣,叫呱呱蛙聲成陣鬧河灣,一個個蜻蜒款款點水面,亂紛紛秋蟬鳴落緑楊尖。恍惚身在武陵源,别是人間一洞天,趁清暉,芳草連雲碧,緑柳映紅蓮,少刻間,打來鰱、鯉滿竹籃。歸來自己夕陽天,幾套漁歌唱著玩,不覺船到黄花店,童子説一半魚兒就夠了酒錢。 下面我們考量一下《懶去鋤田》與《卸職入深山》的相似度。 一是整體構思相似。《懶去耕田》雖一開始是耕田,但是後面出現了風雨歸舟的畫面———閒遊飲酒,草亭避雨,乘舟打魚等場景。時間上按照天氣變化順序而寫,分未雨時、來雨時、雨過天晴時三個時間段。空間上,有草亭避雨、登舟遊覽、釣魚歸家等,謀篇佈局何其相似,難道只是巧合?叙事層次驚人的一致,下雨之前的活動,下雨時的景象,雨後的景象,釣魚滿載歸來,甚至最後的“底”———“一半魚兒就夠了酒錢”,這些不應該只是巧合,而肯定是其中一個文本對另一個文本有所借鑒。 二是主人公身份和心態相似。從“清風細細擺長衫”句,看出主人公是一穿長衫之人(穿著與“耕田”似有矛盾;,從“唤童兒與我撑著船”“童兒説一半魚兒就夠了酒錢”兩句看,主人有僕人———“童兒”,並非一般的農民[6],主人公的身份與《卸職入深山》中的官員雖然有一定距離,但觀景自樂、釣魚自適、自足的心態是完全一致的。 三是藝術手法相似。首先是用韻相同,此篇用韻也是言前轍。其次是詞彙的使用,如提到“飲酒”“草亭”“身披蓑衣”“雨過天晴”“紅蓮”“一半魚兒”“酒錢”“打來鰱、鯉”等。修辭方法方面,在描繪風雨情景時同樣使用了疊韻詞和排比句的手法,甚至使用了“滴溜溜”“呼嚕嚕”“唰拉拉”等相同的詞語。最後是兩支岔曲的“卧牛”[7]驚人地相似,《卸職入深山》爲“天晴雨過(卧牛)風消雲散”;《懶去耕田》爲“雨過天晴(卧牛)陰雲散”,從詞語到意境基本一致。 《卸職入深山》作爲民國抄本,創作時間應該晚於清代抄本的《懶去鋤田》[8],且受到之前一系列“風雨歸舟”岔曲的影響,吸收和借鑒了该岔曲的更多因素。《懶去鋤田》,鑒於題目和開端與風雨景象無關,從來不被列入“風雨歸舟”系列岔曲,但從全文的表現來看,它確實應該屬於這個系列的,顯然是被漏掉的《風雨歸舟》之一篇,這是我們發現這一首岔曲的第一層意義,因此其題目也可定爲《風雨歸舟·懶去鋤田》。第二層意義,從以上總結的相似度和初步蠡測的産生時間上看,《懶去鋤田》基本可以視爲《卸職入深山》的母本。 五 《卸職入深山》的經典意義 《卸職入深山》之所以從諸多岔曲中脱穎而出,成爲久唱不衰的精品,甚或成爲經典,我認爲有幾個成功的因素。 一是精練濃縮的謀篇藝術。之前的“風雨歸舟”系列,大多與漁人有關,但又部分游離,有的有漁樵耕讀的情景,有的有飲酒買醉的成份,有的有牧童村人的生活,如《懶去鋤田》前部分有關田農的生活,與“風雨歸舟”關係不大。總之,主體散漫,主題不夠集中。而《卸職入深山》去粗取精,去掉與中心意思無關的情景描寫,密切扣題,緊緊圍繞“風雨歸舟”,開宗明義,以有確定身份的人———卸職文人作爲主人公,突出此個體的典型特徵,如撫琴飲酒的活動,乘舟釣魚的活動,亦與主人公的身份協調統一,加上空間和時間的限定,所觀景物皆有焦點,俱爲主人公眼中之景物,做到人景合一、情景交融。李漁説戲曲創作需“立主腦,減頭緒”,岔曲幾十句的唱詞,更是要濃縮景與情。《卸職入深山》可謂剪裁恰到好處、詳略得當的標範之作。 清末光緒初年,子弟八角鼓票友們在隆福寺内劉捷三照相館前的過排彈唱 二是昇華主題的藝術價值。《懶去鋤田》明確了主人公閒適情趣的主題,《卸職入深山》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具體體現在最後一句,“一半魚兒就在爐水煮,一半到在長街换酒錢”,可謂畫龍點睛之筆,把主人公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閒適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是雅俗共賞的藝術格調。爲何描寫賦閑官員的生活却深受市民群衆欣賞?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除了音樂上八角鼓裝腔的優美和老北京的字正腔圓韻味以外,此曲詞文學性强,具有通俗口語的靈動和民歌的接地氣特色,而句式的整齊、遣詞的洗練和準確以及修辭手法的運用又能達成如詩般典雅的境界。“俗語口語與典雅當然是有距離的,但是如果能通過俗語口語的運用營造出典雅的意境,就足以成爲藝術的大師。”[9]所以在語言上是雅俗共賞的。第二個原因便是司空圖所説的“離形得似”[10],不管主人公是文人也好官員也好,似乎已經毫無廟堂氣息;如高士歸隱,而又毫無山林之氣,有的只是煙火氣,有的只是民間大多數人的思想感情,既冲淡平和又生機勃勃,思與境偕,情與景融,稱得上是大俗大雅。 註釋 [1]祟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北京古籍出版社,,第頁。 [2]王素稔:《八角鼓與單弦》,載《曲藝藝術論叢》第二集,中國曲藝出版社,。 [3]根據金啓平、章學楷著《北京旗人藝術——岔曲》(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整理。 [4]齊如山:《昇平署岔曲·序》,國立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獻館印行,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十月版,第1頁。 [5]金啓平、章學楷:《北京旗人藝術——岔曲》,第2頁。 [6]雖然滿清八旗子弟皆“不事四民”,然旗人有地不能久租,乾隆時有租地不能超過三年之規定,清中叶以後出現旗地改民地,晚清時有旗人淪落爲佃户。另外的情况是一直存在部分屯居旗民。 [7]“卧牛”是把一句完整的句子切開,使它詞句不完整,並且把下半句第一個字先唱出來,隨著彈過門,給人一種懸念。 [8]但是也不排除有人根據《卸職入深山》改編爲《懶去鋤田》,這需要我們對清抄本《岔曲選集》做進一步的考證。 [9]傅謹:《藝術美學講演録》,山西教育出版社,,第頁。 [10](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形容》,浙江古籍出版社,。 按:本文爲天津市藝術科學規劃項目“戲曲曲藝中的傳統文化價值觀”(A)系列論文之一。原載于《戲曲與俗文學研究》第四輯,社會科學出版社,年12月。 編輯:代珈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zy/8258.html
- 上一篇文章: 厉害了利川竟然还有这么多千年古树
- 下一篇文章: 聚焦精准靶向施策极贫乡镇大塘镇高质量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