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保健品的ldquo一定rdquo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032498.html保健品 有食用保健品习惯的朋友们,大概都有这样一种困惑:我明明知道吃下去的保健品中可能有一半是没用的、浪费的,但却不知道是哪一半,毕竟连安慰剂都有它的心理作用呢。 如果吃下去的是海外生产的“洋保健品”,那就更不敢轻易怀疑了。国内包括保健品在内的“入口产品”的不靠谱,给了所谓的“洋保健品”占领市场的机会。然而,洋保健品有效成分不足,甚至涉假的新闻也时有见诸报端。 挑选保健品要记住一个“一定”和一个“不一定”,有点拗口?那就且看解读君的详细解读吧。 一定不能有治疗作用 “保健品”之所以被称为“保健品”,意思是说它只能保护你的健康,能起到“被动防守”的作用,但是如果你身体已经本身有恙,指望保健品能治病,那就像指望用中餐筷子吃西式大块牛扒一样,不见得一定夹不起来吃不进嘴,但“吃相”肯定不好看,也无法体验到靓牛扒的口感。 从法律的角度说,保健品生产厂商是不能宣传产品有治病救人效果的,所以如果你看到某些保健品的包装上写着可以“治疗糖尿病”、“降低高血压”,那这些标识首先就是违法的,至于违法的产品你要不要冒险去买来试试,那就自便了。 洋保健品也一样会犯类似的错误。上海今年第一次的“虚假违法广告公告”里就有澳洲某保健品的身影。明明只是营养补充剂,却声称可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成人关节炎辅助治疗”,如此明目张胆的违法广告被依法处罚款34.66万元。洋保健品有时会用外文标识,则更容易出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披了“马甲”就没那么容易被发现了。 不一定安全的洋保健品 有些厂商会“洗地”说:违法的宣传不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不行,其实实际疗效还是有的。对于这种说法,你可以想想,之所以规定保健品不能有疗效,是因为保健品和药品不同,并不仅仅在于有没有疗效,还在于其出厂和上市审核程序、检验程序都有本质的不同,药品的程序当然要严格得多。因此,拿保健品当药品用,实际上是拿一个低质量标准产物去替代一个高要求产品,如果你还是愿意冒险买来试试,那也就自便了。 在无形中降低了的门槛下,“洋保健品”也出现了不少质量问题——即便是在他们出产的本土。 在美国,纽约州总检察长办公室近日发出调查报告,称以美国健安喜(GNC)为首的四大零售商出售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维生素补充剂。报告称,许多潜在易过敏的草本成分并未标明于标签。这次涉嫌欺诈、具有潜在危害的植物维生素补充剂保健品包括银杏片、金丝桃草、人参片、大蒜素、紫锥菊和锯棕榈等。 而在新西兰,部分鱼油保健品被曝出质量问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新西兰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鱼油产品,所含脂肪酸成分Omega-3低于标记含量。另外,多数产品的氧化程度超过建议上限。 解读君期待:正规军要来了 既然洋保健品在其原产国市场都不乏乱象,其进入中国后就更难免出幺蛾子了,特别是在洋保健品经常出现的微店、淘宝、代购等“游击队”里。 不过,“正规军”很快就要来了,多家中国保健品企业也已经与海外保健品企业实现资本合作。一些中国本土的投资机构甚至直接投资了海外保健品大品牌厂商,形成更深度的产业链融合。 这些正规军将带动洋保健品进入国内的市场更加规范,毕竟大机构用钱,消费者用脚,很可能会把不靠谱的微商们淘汰掉。 ixin 现已入驻今日头条、搜狐等平台,覆盖人数千万人次。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zy/7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天中药材学习鱼腥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