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暑期生活,近期,“寻觅红色文化、体验非遗技艺”青少年暑期公益课堂活动在红色李巷开课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财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印记,也是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

为了让非遗文化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昱达文旅携手白马镇社区教育中心、石头寨社区、南京六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李巷开展了一场趣味与专业兼具的文化盛宴。志愿者老师通过手工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制作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金丝草雕画

王强,原名王开强,号易山。年生于江苏南京溧水,祖籍江苏扬中。现为金丝草雕画首创人、新金陵画派清寒山水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艺术发展委员会委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南京雕塑家协会会员、中韩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传世艺术家、溧水区第二届书法家协会会员。

金丝草雕画讲解

金丝草雕画制作工序十分复杂,整个制作工序全凭手工完成。王强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制作流程,金丝草选材,草杆浸泡、熏蒸、漂洗、熏烫等。

再经剪、裁、贴、雕等工序,才能制作出既古朴典雅、富丽堂皇,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非遗——紫砂陶艺

溧水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陶艺传人袁六顺,国家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年5月1号被评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名人”,年11月被评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年生于南京市溧水区。毕业于南京市电力高等专科学院。

紫砂讲解

袁六顺老师为大家讲述了紫砂陶艺的历史根源、流传经历、产地等,仔细讲解了制作顺序,并示范说明打底、围身筒、制筒身、刮碎泥等步骤的基本要领,使每个孩子都能基本掌握。

△打底、围身筒

制作过程中,孩子们热情高涨,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体验紫砂陶艺制作的乐趣。

△制筒身、刮碎泥

虽然紫砂陶艺制作对小朋友来说会有点难度,但大家还是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了一个个成品。

非遗——景泰蓝画

桑国顺,现任南京国顺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擅长景泰蓝唐卡、景泰蓝工笔画、景泰蓝民族风等等。今年七月份“匠心传承手艺人”非遗文化传承网络评选大赛第三名。

景泰蓝画制作

桑国顺夫妻为孩子们讲述了景泰蓝画的制作工序,设计图纸、转印图纸、掐丝沾丝、点蓝、喷胶、压膜、打磨、装裱等。

点蓝:用铲刀将多种颜色的沙料按照图纸上的色彩填到画面上。孩子们体验“点蓝”制作工序。

景泰蓝画制作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掐丝、点蓝,最后完成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非遗——剪纸

吴治平,艺名青川谷子,年出生于溧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江苏省“三带人才新秀”,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东西方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溧水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剪纸讲解

剪纸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如何能将图案剪得生动,将边缘剪得平滑是此次课程中吴老师的授课重点。

吴老师为孩子们演示了剪纸技法,不画辅助线,仅用一把剪刀一次成型,孩子们在感叹吴老师技法精妙的同时纷纷动手实践体验。

通过课堂上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剪纸图案在孩子们手中呈现。

剪纸成品

本次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还让民族技艺成为他们的记忆,让非遗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从传统文化中萃取而来的灵犀滋养,必能帮助中国少年在人文修养上得到更高的升华。同时,这种“润物无声”的传授方式,也将让红色文化、非遗技艺,走向大众,走向未来,真正成为永不失传的,长存于民族永恒记忆的文化瑰宝。

今后,将常态化开展此类公益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走出去”,走进社区、走进校园,把非遗带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在人民群众的手里“活起来”,让多彩非遗点亮美好生活。

编辑

章阳

监制

高琴

审核发布

杨孝林

■■■

内容来源:溧水来了才知好、南京六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文章及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zy/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