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黛瓦、曲桥流水、长廊壁立……初次走进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长兴村,便被美丽的新农村景象吸引。特别是长达米的文化长廊,是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这两年,村风民风更淳朴,村民们遵纪守法、一心向善,跟这条文化长廊不无关系。”该村党总支书记王爱平骄傲地说。

长兴村位于朱林镇东,与金城镇交界,省道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捷。全村下辖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由于种种原因,村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缺乏有效的增收渠道。年被金坛区确定为第五轮经济薄弱村。

“年5月,金坛区住建局党委委员李铁锋受金坛区委组织部的委派,到我村任第一书记。同时,金坛区住建局也开始对我村实施精准帮扶。该单位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它当作头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每年拨给我们一笔资金,并牵头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单位帮扶,累计已近百万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新建罗家桥、荷花大道拓宽及亮化、村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文化长廊建设、圩堤加固等,彻底改变了我村的村容村貌。”王爱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据王爱平介绍,金坛区住建局除了资金帮扶,更多的是帮着村里转变发展思路。第一书记李铁锋凝聚集体智慧,给村两委班子带来了“头脑风暴”。他建议改变扶贫模式,提高村集体总体实力。在结对帮扶中,改变以往慰问、走访等形式,引导企业支持村里的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实实在在的为村里留下固定资产和增收来源,变“输血”为“造血”功能。

随着农村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服务和改变传统农业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村里建立了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租用土地建设高标准育秧基地,提供商品秧;并流转群众土地,统一发包。全村共流转三个自然村的余亩土地。此举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又解决了老年村民无种田能力的问题。

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金坛区住建局的全力支持下,该村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养植业,把村里的多亩水面充分利用起来,并鼓励村民多种榉树。据王爱平书记介绍,一棵直径约20公分的榉树能卖0余元。从8公分的树苗长到20公分左右的成树,要七八年时间。村里一孟姓村民一口气种了20亩榉树,效益相当可观。

乡村振兴,很大程度上是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村民精神面貌的改变。长兴村委旁有一堵围墙,原来破败不堪、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里的整体形象。金坛区住建局结合当时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议把这堵围墙建设成内涵丰富的文化墙。第一书记李铁锋全程参与,从建设材料到内容的选定,从工程进度到彩绘的细枝末节,一一给予指导。这堵体现和谐长兴、美丽长兴、法制长兴的文化墙,如今成了长兴村的地标建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zy/4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