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科普丨小麦丛矮病的危害与防治
北京治疗荨麻疹医院 http://m.39.net/pf/a_8833326.html 一、分布与危害 小麦丛矮病在有些地区也称芦渣病、小蘖病,在河北俗称“坐坡”。在我国分布较广,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新疆、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曾在我国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北和山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流行。年,山东全省发病面积为10万hm2。70年代在河北及北京、天津推行冬小麦在棉花、玉米田中套种的地区,病害扩展迅速。年河北省发病面积为13.27万hm2,绝收2万hm2,损失小麦1.5亿kg;北京市发病面积为12.33万hm2,毁种.67hm2。80年代又在内蒙古、黑龙江部分地区流行,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春小麦发病面积为4.53万hm2,造成严重损失。 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机械化大面积播种小麦,丛矮病的发生危害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全田大面积发生变成常发生于临近果园、沟边、场地、路边的麦田边缘1~3m处,且田间多为丛矮病、绿矮病、矮缩病和黄矮病等多种病毒病混合侵染。小麦感病越早,产量损失越重。人工接种结果显示,出苗后至3叶期感病的植株,冬前绝大多数死亡;分蘖期感病的植株,病情及损失均很严重,基本无收;返青期感病的损失46.5%;拔节期感病的受害较轻,损失为2.9%;孕穗期基本不发病。田间轻病田减产10%~20%,重病田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根据病情轻重在田间调查时可划分为0,1,2,3,4级,0级为免疫,无千粒重损失,1级病株千粒重损失52.6%,2级病株千粒重损失66.7%,3级病株千粒重损失93.2%,4级为千粒重损失93.2%以上。 二、症状 小麦丛矮病的重要特征是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显著增多,植株矮缩,形成明显的丛矮状。在河北省中南部,冬小麦播种后20d即可出现症状,在麦叶上最初的症状为心叶有黄白色断续的虚线条,沿叶脉呈虚线状,逐渐发展成不均匀的黄绿相间的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可至20~30个,甚至更多。冬前感病的植株分蘖多而细弱,苗色变黄,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能越冬的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表现细弱,叶部仍有明显黄绿相间的条纹,病株严重矮化,般不能拔节抽穗或早期枯死。冬前染病较晚尚未表现症状以及早春染病的植株,在返青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病植株相比,叶色变黄不明显,多不能抽穗或抽穗后不结实。拔节以后感病的植株只上部叶片显现条纹,能抽穗,但籽粒秕瘦。孕穗期染病的植株症状不明显。 除侵染小麦外,小麦丛矮病病毒还侵染大麦、黑麦、小黑麦、燕麦、粟(谷子)、部分高粱品种、稷雀麦、野雀麦、虎尾草、大画眉草、小画眉草、画眉草、青狗尾草、金狗尾草、升马唐、看麦娘、日本看麦娘、早熟禾等24属65种禾本科植物。在禾本科植物上的症状表现仍然是条纹、矮化及丛生这3个特点,成为该病害区别于其他病毒病的重要特征。 三、防治技术 北方冬麦区,如河北、山东等省及北京市应采取以避免早播、不在秋作物田中套种小麦等农业措施为主,辅以药剂综合防治传毒介体的措施。春麦区,如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应采取以种植抗(耐)病品种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传毒介体的措施。 1.农业防治 1合理安排种植制度小麦平作,不在棉田和其他作物田中套作是控制冬麦区小麦丛矮病流行的关键措施。北京市提出不在玉米田中套种小麦,河北省棉一麦种植区改小麦秋季在棉田中套种为棉花春季在小麦田中套种。采用以上措施利于小麦播种前施足底肥、翻耕灭草,消除灰飞虱的适生环境,压低虫源、毒源,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减少病毒危害。 2清除杂草、适期连片种植地边、垄沟上的杂草是毒源、虫源的集中地和秋季小麦丛矮病的初侵染源。因此,小麦播种前要除净地边、垄沟上的杂草。适期连片种植,避免早播,可减轻苗期及田边受害程度。 3加强田间管理麦田灌冻水有利于小麦安全过冬,而对灰飞虱越冬不利。早春抓紧压麦、耙麦,兼有灭虫及增产作用。小麦返青期对病苗早施肥水可以增加成穗率,减少损失。 4选用抗(耐)病品种此项措施是春麦区防治小麦丛矮病的基础。内蒙古的呼麦3号、黑龙江的东农川春小麦均具有较好的抗病性及丰产性,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药剂防治 1狠抓播种期及苗期防治秋季是冬麦区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早播田、在秋作物中套种小麦田及与秋作物插花种植的小块麦田是防治的重点。北京市的做法是,在实施适期播种等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辅以药剂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拌后堆闷4~6h便可播种;或用吡虫啉有效成分g,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g,加水1.52kg,喷拌麦种kg,堆闷3~5h后播种,杀虫防病效果良好。 河北省中南部,于小麦播种后出苗前在套种麦田喷药治虫,出苗后喷药保护幼苗。可选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药剂。9月下旬播种的喷药2次,10月上旬播种的喷药1~2次,一般防病效果在70%~80%;10月中旬播种的一般可以不喷药。套作麦田及小块插花种植麦田需全田喷药;大片平作麦田一般在地边喷5~7m药带(连同道边杂草及邻近的秋作物田边)即可。 2小麦返青期治虫对秋季漏治的麦田、邻近秋作物的晚播麦田及稻茬麦田进行全田喷药或喷药带。河北省中南部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喷药,一般喷1~2次。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等菊酯类药剂,按推荐用量喷雾。喷药时应连同麦田周围的杂草一同喷施,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必要时,可用45%草甘膦水剂8.25Lhm2,对水L,针对田边地头进行喷雾,杀除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 3防治指标及使用药剂灰飞虱带毒率在1%~9%时,每平方米有虫18头需进行防治;带毒率在10%~20%时,每平方米有虫9头需进行防治;带毒率在21%~30%时,每平方米有虫4.5头即需防治。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g加4.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剂30mL对水喷雾,间隔5~7d喷第二次。同时对飞虱、叶蝉、瑞典蝇、土蝗、蟋蟀等害虫均可起到控制作用。 来源:《中国农作物病虫害》 植医堂,国内领先开创的“人工智能+医院”在线平台,提供一站式的农作物健康在线诊疗服务。 #庄稼看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tp/10191.html
- 上一篇文章: 九成人不懂蚊子怕啥教你2个小妙招,晚上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