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共修课堂作业谈谈你对无我的境
“四念处”是佛法大纲戒、定、慧三学的慧学,其中“诸心无常”和“诸法无我”是佛陀觉悟的宇宙和人生的真相。 我们凡夫与生俱来的对“我”的固有执着,以及对“我的”的颠倒执取,其实就是佛法说的“无明”,它是流转生死的真正原因,也是一切烦恼和痛苦的根源。 学佛首先要从认识自我开始,了解“人我”只是身心的结合体,即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的缘合,并没有一个永恒的、独立的、单一的实体的“我”存在。 看破乃至放下对“我”的执着,被视为勘验修行功夫真假的试金石,而非佛学知识的掌握和佛理的精通;“我执”才是障碍我们觉悟的最大障碍和关卡! 老师喊你叫作业啦!我们每一次学习与共修都是一个成长的过程,通过闻、思、修的过程也是让我们逐渐开启智慧的过程,这周的共修课慧雯老师给大家一个课题讨论就是: 谈谈你对“无我”的境界的理解? 以下让我们通过同修们的积极思考及个人的见解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黑白猪 拜读老师《四念处笔记》有感 1. 人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惠誉,看中荣华富贵,财色权,其实都是因为这些能够更好的维持自己的色身。人最大的欲望——食色二欲。食,维持色身的生命。欲,就是为了生于,让自己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孩子)得到延续! 所以起食色二欲的时候,想想这一点吧 2. 乐有时确实是苦的因,因为乐的时候可能发骄傲的心。而发这个心,可能是因为我们以前再帮别人的时候,别人反而对我起了轻蔑心。故而才会…所以时时体会下心,顺境中也体会体会,没准会发现恶念呢~发现了,第一个方法用佛号或者咒将其转变为佛心,如同神秀的方法“时时勤拂拭”。统摄在一念之下。第二个方法,如同六祖的方法,去看看,把某一念当做恶念,不也是一种着相吗?这样子的人,不就是“有众生相”吗?哈哈:) 3.观心无常, 我就很有发言权了 前两天看了看淘宝的交易记录,发现以前买的很多书我压根都没有拆包装,当时忍痛花了那么多钱,觉得这个书那么好,虽然贵但是不买不行啊 得到之后,弃之如草芥…很多恋爱中的男女,多么山盟海誓,得到了对方的身体,觉得实在没意思了,就分手了!才留下一段段渣男的故事…人心太无常啊!爱情里,谁不喜新厌旧!人性使然! 我还要说,在男女交往的时候,假如一个本来我不太喜欢的追你的人,如何突然几天不找你了,你是不是突然觉得对她又放不下,心动,最后甚至误一生? 嗟乎,心的特性。 痴恋于某人某事的时候,想想你真正得到了她之后就马上可能不再箱要了… 4. 观法无我 就是老师曾经提点过我们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还有,专属一个南老讲的故事: 一个富商供养一个僧人,以为是大师其实是大骗子。“大师”上座说法,憋了半天,也不知道说点啥好…遂叫“苦啊T.T”(意为自己装大师太苦逼…) 富商一听,“要么人家说大师呢!第一句就点破了,人生它就是苦啊!” 又许久,“大师”实在没的说,烦啊,又跟那儿叫苦“实在是苦啊!!!”,这富商一听,“大师说的太有道理了,太对了!”结果就开悟了,有了天眼通,结果一看,座上是个大骗子… 就是说,别管别人是不是菩萨,就把他当做是,他说的,你就去参,总有道理,参不透就念佛求佛加持。这个方法我认为靠谱。 徐中原 非常感恩老师借着每次的作业来度化我们的心。去除我执很难,不仅仅是为别人着想,不仅仅是利己利他。我更敬畏一心不乱,恒久地持守菩提心去经营着生命。不仅仅是自己的,我们自己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别人。索达吉堪布曾经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如果我们能够使某一众生得到佛法的根本利益,能够结缘佛法,哪怕让我生生世世地作仆人也是值得的。小徐深感这是一种大愿力。我们的生命极为有限,我们对别人的帮助也极为有限。对待很多因缘,个人的力量极为渺小,这个世界一定是存在业缘的,存在因果的。我们不能改变业缘,就好比应该挨刀的人难逃因果。但如果真正有大愿力,有真正的大真诚心,去祈祷,去把自己渺小的愿力,汇入阿弥陀佛弘大的愿海之中,我们不再属于自己,不再属于自己的家庭。作为一个不典型的基督徒,我愿意为我身边的邻人去祷告去祈祷。我的能力极为有限,但我希望我的愿力能积少成多,我愿意为我身边的老挝邻人祷告,尽管他们有佛寺有布施,有佛缘,但我更愿意像索达吉堪布那样,愿意用心的力量,去祈祷,去走恰如其分的道路,不是世俗道德的善,只是请求被指引的道路,去做一个真正的仆人,去为了某种愿力去努力,去尽力,去做仆人。这是业和缘,这是因果轮回的业力,这是说不清的债与缘。感恩今天能在一关门的小店门口去用心地祷告,洗涤自己的心,写下作业,以度化自己。非常感恩这因缘,非常喜欢心念阿弥陀佛。感恩阿弥陀佛! 金丝草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常观自己有漏之不净身,是脆弱的,是变化的。就是皮相肉体,一有色壳身而已,不应执著,贪著。 观受是苦:生而为人,很难不受贪、嗔、痴的毒害,要认识到生命轮回的本质就是苦的。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得自在。 观心无常-《金刚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是自我的贪心,妄心,心会随境而转变,生灭就在刹那,了不可得。 观法无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哪一个“我“是我?诸法因缘生,因缘灭。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无我“并不是没有我,而是缘起性空的,是无相的。 珊 我发现,每一次作业都是老师的一味良药,督促我闻思修,提醒我不要只是学习,还要把知识不断思考总结,落实在时时刻刻起心动念的修行上。 以下是我作为初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感受,不对之处,请老师师兄指正。 “三十七道品”“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怎样修行。是把我们这么多年从向外寻求的习性,转向向内反观反思反省的工具。让我们学会用心去体会我们所看到、想到、感觉到、触摸到的一事一物,他们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是令你烦恼的快乐的嫉妒的羡慕的…… 以前对这一切的感受我们更多的是去贪执、去占有、去焦虑、去逃避,结果得到的就是无尽的循环往复的烦恼和痛苦。而佛法教会我们不要去贪着他们,而是去“观照”他们,就像另一个人在看着你当下的起心动念似的。然后进一步用佛法的义理去体悟他们的无定型,多变性,“空性”,从而摆脱妄想和执念,最终达到开悟解脱的目的。 1、“观身不净”。母亲节禅修,听法师开释,他提到比丘们用什么方法摆脱对美色的贪着,就是摆放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脸一半是美女,一半是被蛆虫啃噬的腐肉,天,想想这个画面都要吐了,还贪着什么呢!再美丽的皮囊最终的下场也不过如此,还有什么可贪着的呢。 2、“观受是苦”。只要曾经“爱”过的人都会有体会,爱的背后就是痛苦,这种人间的“爱”,其实就是一种执着,对异性的执着、对孩子的执着、对工作的执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殊不知,即使得到了如期的结果,也必然是成住坏空、转瞬即逝。留下的也不过是无尽的烦恼而已。然后我们就再重新贪着,重新痛苦,循环往复于无尽烦恼中,不得解脱。 3、“观心无常”。“意识”无时无刻不陪伴着我们,左右着我们的喜怒哀乐。以前的我就会或沾沾自喜、或郁郁寡欢、或手舞足蹈、或暴跳如雷……学修了佛法,如法修行,知道了这些“意识”不过是刹那生灭。现在,当烦恼来时,我就能首先去了知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因为什么而来,觉察到他不过是来“走个过场”,大可一笑而过、不予理睬。不会像以前那样或一味外求寻找答案,或不知所措沉迷其中,或不能自持怒不可遏。就让烦恼去存在好了,我自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对了,烦恼痛苦必然会消失,会成为过去。 4、“观法无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就在当下,就在当下的呼吸、行走、坐卧之间,用诸法无我的义理去破除一个个妄念妄境,摆脱贪执,感受到一种无时无处不在的宁静在内心的升腾。 起心动念皆是烦恼,起心动念皆是喜乐。因为我们学会了用佛的方法,佛的义理去破除他们,收获的就是无穷的成就感,无穷的喜乐,收获的就是身心不被左右的自在和安宁。 心中忽然升起这句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佛法让人生无处不是修行,无时不是喜乐。 感恩老师、感恩众位师兄! 小李 每次到写作业的时候都是大脑一片空白,说出来都不好意思,就这样还每天都在听老师的心经和金刚经音频讲解,只是临到要交作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很懊恼,每每到这个时候都觉得自己会不会就是断了善根的一阐提,看着学修群里的师兄们对佛法的讨论以及对佛理领悟透彻进步神速,心里很是羡慕,唯有自己不能领悟佛理还妄自菲薄心生委屈,这次交作业与其说是对无我的认识不如说是向老师汇报近期学佛过程中的思想动态,絮絮叨叨说了半天,先给老师认个错,希望老师念在我根性顽劣愚钝原谅我说的以上废话。 弟子愚钝在学习“四念处”笔记后对“无我”的认识还是不是很清晰,只是简单认为修行四念处要树立正确知见,用佛的智慧观想身受心法破除常乐我净, 不管面对何种境界都要用正念思维佛法教理,做到正念在任何境界都不起变化,观想心念的不断变化性和一切事物的无实际存在性,通过内观和外观认识人无我和法无我,和心的不断变幻的虚假性,以及对苦受的正确认知,彻底放弃对色受想行识的实有执着,思考贪图乐受造的恶业和产生的后果,生起离苦得乐出离轮回的愿望,只有这样才能斩断无明烦恼断除轮回因果生起出离心建立菩提心得到解脱。 以上是我粗鄙的认知,还希望老师原谅我不能了悟自性不能领悟佛法,我已经认识到轮回之苦,想脱离轮回求解脱,恳请老师度我脱离轮回,在这里跪谢老师的教导,祈愿老师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行亦 结合对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学修笔记的学习,谈谈你对“无我”的境界的理解? 答:三十七道品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中“道谛”的一部分,行者依此修行可获得解脱、证悟菩提。三十七道品中一开始就讲四念处,主要是对治我们凡夫执身为净、执受为乐、执心为常、执法为我的“四颠倒见”。 1.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此身是我们今世修行的一个工具,此身存在时,我们爱护保重好身体是对的,但也要认识到身体是不净的,我们不能太过执取,通过观身不净,要生起出离心。 2.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众生的八苦中有一苦叫五蕴炽盛苦,众生一直是被五蕴控制着。十二因缘法里有触缘受,受缘爱,由此可知受是让我们轮回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心经里说要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一切苦厄。 3.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众生的心总是在不断的向外攀缘,随时都在心随境转,不能常住,以致一直在六趣中不断轮回。通过修学“三无漏”学,才能由戒生定来对治此心,正如《楞严经》中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4.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因缘灭,本无自性。众生一直在执着于有一个“我”存在,让心里贪嗔痴的种子不断的在生长,而诸佛菩萨从一开始发心就是为了广度众生,从来没有想过有个“我”,而是在一种“无我”“忘我”境界中的不断的在做利他的事,正如《金刚经》中说:诸菩萨不受福德。 学生:行奕 泰羽 当下的心,应当安置在何处,才可以超越苦海,证悟佛果?佛教我们的:四念处 观身不净——我们的身体是由皮血肉骨.等等组成的,一直在衰老变化中,不应该执着在表面的干净美丽上,观想其流脓出血恶臭等状态,不让心停住在这里 观受是苦——身体感官的感受,让人沉迷不醒,众生处在五浊恶世而难以出离 观心无常——外镜引起我们心识的变化,没有一刻停留,缘生缘灭,不要因为美好而留恋,也不要因为丑坏而远离 观法无我——山河大地,悲喜苦乐,我们看到的想到的,都没有自我,没有主体,都是缘起性空的,然而这一切又是佛性的显现,我同诸法一同,不舍一法,不执着一切法,真正就能放下,就会生起菩提心 我个人理解为:四念不处,一切皆是众妙和合,但诸法是空相,做到不喜不厌,不念不住,才能反观自心,明见本性。 学修堂 禅生活 梵音 活动 生活智慧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郑州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特色医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sicaoa.com/jscgx/2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财富丨金丝草很畅销
- 下一篇文章: 农民种植金钱莲,又称鸟人参,产品供